谷歌打响第一枪,AI正在“杀死”互联网!
最近有个热门的领域,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就是大厂小厂都打算重做浏览器,浏览器中集成自家的搜索。而谷歌的搜索也悄悄的增加 AI 总结的能力。
你在搜索引擎里,想查个什么东西,比如“极海纵横是一家什么公司”。以前,是一长串的链接甩你脸上,你自己点进去看。现在呢,页面最顶上,一个框框直接把答案喂给你,文字流畅,总结到位,甚至还“贴心”地附上来源。
你一看,哦,明白了。然后,你就把网页关了。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的变化,背后却是一场血淋淋的、针对整个互联网生态的“静悄悄革命”。
西方媒体最近开始哀嚎,说“AI正在杀死万维网”。这话听着有点危言耸听,但扒开来看,内核却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处境一模一样。
这事儿,动了谁的蛋糕?又给我们普通人提了个什么醒?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一场流量的“拦路抢劫”
很多人可能对“万维网”这个词有点陌生了。
搁在十几年前,上网的乐趣,就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像兔子一样在信息的洞穴里钻来钻去,总有新发现。那时候的互联网,是开放的,是野蛮生长的,充满了可能性。
后来,尤其是在中国,我们习惯了在微信、抖音、小红书这些“围墙花园”里生活。看文章、买东西、社交,一个APP搞定所有。万维网,早就被这些巨头App给切割得七零八落。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过去,无论花园的围墙多高,总得留几个门。这个门,很大程度上就是“搜索”。你想深入了解点什么,还是得去搜一下,这就给了无数网站和内容创作者一个被发现、被点击的机会。流量,就是他们的氧气,是他们赖以为生的血液。
现在,AI来了。谷歌、百度这些搜索巨头,直接在自家大门口摆了个摊,搞起了“AI概览”。
它就像一个过于“能干”的二道贩子。它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菜(文章、数据、观点),拿过来,重新包装一下,直接在门口就卖给了顾客。顾客拿了菜就走,连你的菜园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提进来看一看了。
你辛辛苦苦搞SEO优化,琢磨标题,做内容,一夜回到解放前。人家直接在源头上,就把你的流量给“截胡”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谷歌搜索结果里,一旦出现了AI概览,用户点击下方传统链接的概率,直接从15%腰斩到8%。更扎心的是,就算AI标明了信源,也只有1%的人会费心去点开原文看一眼。
看明白了吗?AI在用一种极其高效的方式,切断内容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它在抽走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氧气。
谁是待宰的羔羊?
这盘大棋里,谁在执子,谁是棋子,谁又是祭品?
首先遭殃的,就是那些靠广告流量活着的网站和媒体。
流量没了,广告收入就没了,就这么简单直接。过去那套靠标题党、内容农场、SEO堆砌出来的流量经济模式,在这场降维打击面前,脆弱得像纸糊的一样。
你可能会说,那些欧美的大媒体,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人家家大业大,可以去跟谷歌、OpenAI谈判,签付费授权协议,让AI公司为内容买单。
没错,他们是食物链顶端的狮子,总能分到肉吃。
但那些嗷嗷待哺的,是草原上更广大的中小媒体、独立博客、个人创作者。他们有话语权吗?他们能从AI巨头那里拿到一分钱吗?
答案是,不能。他们就是这场变革里,最先被牺牲掉的代价。
别以为这事儿离我们很远。
咱们中国人虽然不怎么用谷歌,但抖音、小红书、微信,这些平台也都在搞自己的AI。当你在小红书里搜一篇旅游攻略,平台直接给你生成一个AI总结的“必去景点清单”,你还会不会一篇篇点开那些博主们辛苦码出来的笔记?
当你在抖音里搜一个知识点,AI直接给你一段视频摘要,你还会不会耐心看完那个知识博主的全程讲解?
答案,不言而喻。
那些靠分享经验、做深度内容来吸引流量,最后实现商业变现的创作者们,他们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一次又一次地压缩。
说到底,平台和创作者之间,是一种“数字佃农”和“地主”的关系。以前,地主还需要佃农辛勤耕种,然后收租。现在,地主有了AI这个“超级拖拉机”,发现自己就能把所有活儿干了,还要你佃农干嘛?
我们还剩下什么?
面对这股浪潮,抱怨和恐惧是没用的。摇头叹气,改变不了任何事。
更积极的做法,是看清方向,找到自己的“诺亚方舟”。路,可能不好走,但总得走下去。
第一条路,叫“造自己的船”。
别再指望平台的施舍了。把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卖给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无论是搞付费社群,还是做付费订阅,核心是建立一种不依赖于免费广告流量的、直接和用户连接的商业模式。这条路很难,但走通了,你就是自己的船长。
第二条路,叫“跟地主掰手腕”。
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立法。凭什么AI公司能免费白嫖全网的数据去训练模型,然后反过来抢创作者的饭碗?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澳大利亚的《新闻媒体法》,都是在尝试建立一种规则,让平台为优质内容付费。这是内容创作者们联合起来,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斗争。
第三条路,也是最根本的一条路,叫“回到人间”。
AI能复制信息,但复制不了经验;能模仿情感,但模仿不了人心。
一场面对面的读书会,一次有温度的线下沙龙,一门凝聚了作者半生心血的深度课程……这些由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经验构建起来的场景,才是AI永远无法染指的“最后乐土”。
“人味儿”,才是我们在AI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
归根结底,AI的冲击,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次大考。
作为内容生产者,你得摸着良心问自己:我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独特的价值?是能被AI一秒钟替代的垃圾信息,还是凝聚了个人思考和情感的真东西?
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也要学会警惕:不能再被动地接受“AI即正义”,要主动去检索,去甄别,去寻找那些真正鲜活的、有灵魂的源头。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未来几年,谁能在AI这场流量大屠杀中活下来,谁又将在碎片化的信息浪潮里迷失?
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的选择里。
铁牛配资-场外配资网站-温州股票配资-炒股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