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袭击下的以色列:贝尔谢巴的灾难与民众的选择
城市天还没亮透,贝尔谢巴刚经历了一场彻骨的震动。一枚伊朗弹道导弹直接砸在南部这座城市的七层公寓楼上,整栋楼顶端全塌了。
楼外乱成一锅粥,救援人员在废墟和扭曲的车辆间奔波,四个人没能挺过去,三十多人受了伤。外头走动的以色列人聊起停火消息时,语气里反而流露出几分释怀和满意。27岁的心理学家萨尔迪纳斯,最近十天几乎每晚都缩在离事发地300米远的避难室。
炸弹那声巨响她一点没漏掉,哪怕身边隔着厚墙。她实话实说,以前从没想过会真出现停火。“但我确实希望停火。”她说,因为整天生活在类似刀尖上的恐惧,实在扛不住。
和萨尔迪纳斯一样,许多以色列的普通人这两周过得筋疲力竭。这一轮跟伊朗的较量,远不是加沙战事能相提并论加沙的导弹往往很快就被铁穹系统拦截了,德黑兰来的那些弹道导弹,速度更快、威胁更高。
那幢被击中的公寓楼,两层顶棚像被铲子连根刮掉了,后墙碎洞里还挂着撕裂的衣服和电线。对大多数以色列老百姓而言,这种惨烈的场面可谓极少见。
3年前从阿根廷移民来的萨尔迪纳斯心有余悸,说自己以前一直觉得这里安稳,要是早知道会赶上今朝这场大火拼,恐怕不会轻易落脚以色列。
停火来之不易:最后的交火与扑朔迷离的协议信号
特朗普总统在美东凌晨一点亲自跳出来宣布,“停火协议将在六个小时后生效。”但这停火说的是不是铁板钉钉,大家心里都有点数。
就在协议生效前几个钟头,以色列空军拼命在伊朗境内开火,重点打击了内部安全部队的核心目标,连带让数百名伊朗安全力量人员命丧当场。伊朗这边也没闲着,导弹一波接一波往以色列罩去,就在停火生效前还来了一拨大规模回敬。
让以色列火冒三丈的是,人家伊朗照着表还在停火后多射出三枚,自己却要被美国硬生生摁住,警告一声“不能还手”,连特朗普都在镜头前甩出国骂,说白了对彼此的耐心早磨光了。
尽管局势剑拔弩张,但双方嘴上都不输阵。德黑兰直接在电视上宣布“伟大胜利”,说什么敌对方除了撤退、认怂、单方面收兵,没有别的选择。
以色列官方也发声明称,“我们消灭了制约国家生存的两大威胁,以色列将永存。”媒体和网络一时间全是“上甘岭大捷”的气氛。住在爆炸现场附近的吉尔·科恩直白说:“只要美国人说的对,我们已经摆脱核威胁,那就可以收兵了。”谁都熬不住每天都像赌博一样的日子。
冲突的来龙去脉:以色列主动出击与伊朗反扑
引爆这场真刀真枪较量是因为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抬手对伊朗境内发起大规模空袭,成百架次飞机把几十个目标炸了个遍。
以色列官方对此称为“先发制人行动”,理由是“阻止伊朗摸到核弹”。伊朗迅速还手,大批导弹和无人机扑向以色列,两国打成一锅粥,12天里谁也没肯放软。
针对核计划,伊朗官方死咬自己只是民用,不涉及武器。可美国情报圈却估算,伊朗要想造出核弹还得两三年,跟以色列和特朗普口中的“马上就有”差了不少。
说到地上的伤与痛,单伊朗对以色列这一轮攻击,已经让29人送命,数百人轻重伤。反过来,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据称直接造成430人丧生,受伤人数超过3500。
局势一塌糊涂,光伊朗国内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就有几万人。这种规模的对打,不光伤了敌人,也让自家平民跟着吃苦头。
平民代价、国际谴责与舆论碎片化的真实世界
对许多像萨尔迪纳斯这类普通人而言,以色列这次想的是“帮世界清污”,延缓核扩散的步伐。她自己信心满满地认为,这事值得去做,哪怕是“为全人类干脏活”。
可街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一名推婴儿车的父亲觉得停火停得太早,他有疑虑:伊朗的实力真的被打击够了么?
国际上,大赦国际等人权组织立即发声,认为这12天的对抗完全没有底线,凸显了双方对平民生命的无视。
以色列周一还轰炸了德黑兰的埃温监狱,造成重大伤亡,里头关押着许多人权活动人士。大赦国际秘书长几乎是怒斥的口气发布声明,说这就是赤裸裸地践踏国际法,在犯罪。
谁也不知道停火后故事的下一页是什么。西方政要喊着重启美伊谈判,以色列军方则透出口风,说他们这一波打击可能会换来核协议的更好谈判位置。伊朗那边怎么回应,外界还没看到确切表态。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以伊冲突间,平民承担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国际道义与现实博弈撕扯着各方神经。面对满目疮痍的贝尔谢巴,夹缝中挣扎的人们渴望的不过是活下去的安全感。
从炮火到停火,政治话语与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始终纠缠。停火背后的未来,仍悬在未知的天平两端,等待新的答案。
铁牛配资-场外配资网站-温州股票配资-炒股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